转载

EnterPrise Architect(EA)使用教程(二)用例建模

写在前面:

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是对于UML详细介绍的一门课,本课的课程设计是根据教育培训系统完成业务建模、用例建模、用例分析、架构设计、构件设计五部分,在使用EA完成绘图的过程中,发现很多问题因为版本问题在操作上有些差异,因此总结一下每一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,希望可以帮到刚开始用EA的人。有不正确之处欢迎指正Thanks♪(・ω・)ノ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二、用例建模

用例建模是业务建模之后的一步,主要需要对于业务建模完成的内容进行分析,绘制详细的用例图,然后编写相关用例文档文档部分称为用例规约

1.用例图

创建新的用例图,选择use case类型,方法在教程一中已经介绍过不再重复,创建用例图前,需要详细分析,找出哪些是用例,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关联,包括include和extend。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前两者的区别。

include关系中主要体现的是“抽象”的思想,基用例与子用例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,必须同时执行。

extend关系主要指由一个用例可以扩展出另一个用例,即使没有子用例的参与,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功能。

举例来说:银行取款人办理完取款业务,可以打印凭条,也可以不打印,因此打印凭条子用例就和取款用例是extend关系,不存在子用例不影响完整性。但是银行取款人要取款必须输入正确的账号密码,这个就是include,两者不可分割,不可缺少。

EA中给出了不同关系所需要的箭头,同样的方法选择起点拖动到终点即可添加一个箭头(连接线)

完成后如图:

2.用例规约

这一部分没有需要画图的地方,但是要写很多字,这里给出一个实例,以下几点需要注意:

基本事件流中若还有子流程,对子流程进行单独命名,格式S-1,S-2,.....,在下面继续写出子流程的详细流程

基本流中随时可以触发的,在备选流中用A-*方式来表示其余备选流用A-1,2....来表示

下面是一个用例规约的例子:

      表2.1用户管理用例规约

用例名称

用户管理

参与者

系统管理员

用例描述

系统管理员添加用户,删除已存在用户,修改已存在的用户或给用户分配权限

前置条件

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

后置条件

用例成功后,有最新的用户,或者用户的信息已修改或删除

基本事件流

  1. 起始于系统管理员管理用户信息
  2. 系统管理员选择所要进行的操作
  3. 系统根据系统管理员选择的操作,

执行以下子流程:

1“增加用户”操作,开始“增加用户”子流程(S-1)

2“删除用户”操作,开始“删除用户”子流程(S-2)

3“修改用户信息”操作,开始“修改用户信息”子流程(S-3)

4“分配权限”操作,开始“分配权限”子流程(S-4)

   4 .子流程完成后,用例结束

 

子流程S-1:增加用户

系统管理员添加新的用户

系统管理员提交信息

系统保存最新的用户信息,结束该子流程

子流程S-2:删除用户

系统管理员删除用户

系统管理员提交信息

系统保存,结束该子流程

子流程S-3:修改用户信息

系统管理员修改用户信息

系统管理员确认修改

系统保存修改信息,结束该子流程

子流程S-4:分配权限

系统管理员给用户分配权限

系统管理员确认分配

系统保存修改信息,结束该子流程

备选事件流

A-* 系统管理员在操作提交之前,随时都可以中止该用例

  1. 系统显示确认中止的信息
  2. 系统管理员可以结束该子流程,也可以选择继续执行其他操作

A-1:重复增加用户

  1. 系统提示用户已存在,不能重复添加
  2. 系统管理员可以重新增加;也可以选择结束该用例

A-2:用户不存在

  1. 系统提示用户不存在
  2. 系统管理员可以重新输入;也可以选择结束该用例

A-3:不确认操作,系统保持原状态

A-4:对用户未作出修改

(1)  系统提示用户信息未修改

(2)  系统保持原状态

A-5:分配权限错误

  1. 不存在该权限或者已经是该权限
  2. 系统管理员可以重新分配,也可以结束该用例

补充说明

 

 

 关于其余部分请参考:

一、业务建模:https://www.gzcx.net/article/1743

二、用例建模:https://www.gzcx.net/article/1744

三、用例分析:https://www.gzcx.net/article/1745

四、构架设计:https://www.gzcx.net/article/1746

五、构件设计:https://www.gzcx.net/article/1747

正文到此结束
本文目录